八月五日更新: 邀请方来收观后感辣,果然没有白吃的宴席,收集资料时发现有网上有解说稿,这给在全英文中迷失的我带来后知后觉的学术洗礼。在此贴上以飨读者: https://www.zidonghua.com.cn/news/academism/74792.html
通知来的很急,我目光灼灼的看着Schedule上面的“自助晚宴”四个大字,心想这是不可多得的学习的好机会。哪怕公共交通辗转的离谱,过去要整整三小时,我也要去赴宴。好消息是我们学校共抢来四个名额,搭着伙的打到了雁栖湖。
Mr. Yau 先来致辞
然后是学术报告。
朱棣文(Steven Chu),物理学家,诺奖得主,原美国能源部部长。从神经细胞中的牵引蛋白开始讲起,用物理公式来解释蛋白质行为,没听懂。
Tarjan,我学过他发明的算法。今日竟见到真人,也是侧面证明了CS的确是很年轻的学科了。
我把ppt拍下来了,内容参见解说稿:
罗伯特·塔扬院士:算法研究的反思与未来路径
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得主、图灵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罗伯特·塔扬(Robert Tarjan)院士以《Thoughts on Algorithm Research》为题,回顾50年科研生涯算法研究的体会,并对未来计算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思考。
在演讲伊始,罗伯特·塔扬以空气动力学中的数值模拟为例,引出算法在工程科学中的关键角色。他指出,从传统风洞实验转向数值计算,需要将连续的Navier-Stokes方程离散化,形成复杂的图结构。在这种图结构上进行高效计算,依赖于图划分、局部计算和高效子结构组织等算法技术。他与Dick Lipton合作提出的“平面图分离定理”(Planar Separator Theorem)正是理论成果在实际计算中的典型应用。
罗伯特·塔扬指出,计算机科学作为一个年轻学科,在过去几十年中提出了许多优美的高效算法和数据结构。但由于早期问题丰富且挑战性明显,研究者往往满足于“可接受”的首个解决方案。他强调,随着计算资源的增长和多核架构的普及,算法研究需要系统性地探索更广阔的设计空间,不能轻易止步于现有结果。
在谈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时,罗伯特·塔扬强调,理论研究不应止步于形式推演,而应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具备实际效能。他指出,虽然自己长期从事理论研究,但始终关注算法在工程系统中的可用性与实际表现。他认为,最常用的算法效率评估方式是关注最坏情况下的运行时间,尽管这种方式忽略了常数因子,但有助于保持分析的普适性与简洁性。罗伯特·塔扬批评部分研究中对复杂性的过度强调,可能牺牲了算法的实际可用性。他主张在可行的前提下追求算法设计的“简单性”,哪怕其证明过程复杂。
在并发算法方面,罗伯特·塔扬认为简单性更为关键。他指出,当前大规模并行计算(如大型语言模型训练)中并发性至关重要,而复杂的并发算法常常难以验证正确性。因此,算法的设计必须尽量清晰明了,避免因复杂性带来不必要的漏洞。
谈及科研方法,罗伯特·塔扬鼓励研究者在面对问题时要双向思考,既要尝试构造证明,也要积极寻找反例,理解问题本质。他特别强调提出好问题的重要性,“正确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本身更具价值”。他提醒年轻学者,应保持怀疑精神,审慎阅读文献,独立验证已有结果。
演讲结尾,罗伯特·塔扬对“计算机科学究竟是什么”这一哲学性问题做出回应。他认为,计算机科学兼具科学性、数学性和工程性,不应拘泥于某一单一定义。他引用Donald Knuth和Robert Sedgewick的观点,将编程视为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基于严谨推理与实证方法的科学实践。
他强调算法设计应面向实际问题、追求结构简洁的观点引发共鸣,也进一步印证了信息科学与工程之夜倡导的让基础理论为工程创新赋能的核心理念。
饭是自助的,丰盛的,狼吞虎咽的,来不及照相的。人是圆滚滚的,舒心的,瞌睡的。
至尾声,中外友人今夜既齐聚Peking,必少不了Opera
邻近十点,观众蜂拥至场外,观看一场无人机的show
show毕,美好之夜到此结束。
美丽雁栖,小雨渐停,六环开外,咋回自己看着办。(车是晚了一步就打不上的,哪怕平台把价格抬到了200,蹭同学车绕到了沙河,时隔两年,再见二维码校门,来不及感慨,努力打车,终于赶在十二点时爬进宿舍)